首页 > 印象新闻
艺考资讯丨《小偷家族》中国下映,编导学科带头人漫谈是枝裕和
发布日期:2018/9/25 11:11:42  浏览量:2686

漫谈是枝裕和:

我不提供特效药,我只是个厨子


撰文丨陈大五

作者简介:深夜饮瓶人,东信大道非著名诗人,浦沿地区衣帽穿搭博主,印象小小编导学科带头人。一个热衷评论电影,但无法评价自己的人。曾怀抱一个迷影之心误入电视歧途,摸爬滚打一阵,终回归光影,菲林的世界。偶像安德烈·巴赞,相信电影、相信文字,相信可以用自己的文字重塑影像之美。还坚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电影《小偷家族》


1987年一个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的小伙子,选择加入了一家电视制作公司,开始拍摄纪录片。他也许很难想象得到,30年后他会站在戛纳电影节的领奖台上,高举着熠熠生辉的金棕榈奖杯。他就是《小偷家族》的导演,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摘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如果你自诩为文艺青年,却不知道这个名字,请你面壁思过。去年国内知名的杂志《知日》就出了一期是枝裕和特集,已经足见是枝导演在中国广大爱好文艺的青年们当中的号召力了。感谢小编的邀请让我谈谈自己特别钟意和尊敬的这位日本导演,我想从三个关键词着手:真实、诗意与自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电影《海街日记》剧照


是枝裕和的创作生涯起始于纪录片的拍摄,他大部分电影又都是现实生活题材,所以对于他的电影风格常见的评价是:真实。主流电影一般都在是追求叙事快感和视听冲击,他们努力建构起一个瑰丽的幻梦,让你忘乎所以,体验一场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光影之旅。而还有一种电影,它是现实的镜像,流动的影像熨开生活里的褶皱,它让你感到熟悉又陌生,恍惚之间瞥见生活的真相。


《小偷家族》当然是后者,是枝裕和大部分的电影都是后者。《小偷家族》这种电影并不是主流的三幕式结构,它的叙事目的并非制造戏剧快感,而是关注人本身的变化、呈现生活的结构。所以整个片子非要找一个明晰的线索,我觉得是男孩祥太的启蒙与成长。他在片中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变化,对于异性的格外关注,父亲阿治的安慰与解释让他放下了无措,正视了自己青春期的来临。这是他的性启蒙。小卖部那位老爷爷发现了他和妹妹的偷窃行为,并没有严厉的谩骂与责罚,而是善意的提醒,这种善意让他反思习以为常的偷窃行为,开始逐渐动摇内心的秩序。这是他的道德启蒙。当然,更重要的是——爱的启蒙。起初祥太一直羞于喊出「爸爸」两个字,经历了奶奶的去世、家庭的崩解,父亲坦诚了内心的自私与无奈,祥太虽然置气,但依旧在不舍的回眸中轻声喊出「爸爸」二字。这就是人物内心动人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另外一种叙事之美。就像《海街日记》中的大姐一开始责怪父亲,认为他温柔又怎样,真是没用。结尾时面朝大海,说出:父亲虽然没用,但是个温柔的人呢。这就是人物变化的弧光。任何一个小人物内心真实的流变,都有可能成为动人的传奇。

 

电影《无人知晓》剧照


诗意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虚浮的词汇。一首民谣我们说诗意、一张照片我们说诗意、一部电影我们说诗意,甚至喝个咖啡、吃个蛋糕,我们都说诗意。诗意到底是什么,至少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我觉得他的诗意就是展现时间的尘埃。众所周知,电影是最适合展现时间流逝、岁月变迁的一门艺术。导演们也是在自己的电影中各展十八般武艺,努力呈现时间的魅力,也许是《恋恋风尘》的火车穿梭、光影流动;也许是《少年时代》中12年的真实记录;也许是《2001太空漫游》中那根骨头与太空飞船的镜头组接……


而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宏大的时间,往往在尘埃之处焕发光彩。《无人知晓》当中,是枝导演告诉我们时间是什么呢?时间就是女孩京子鲜艳的红色指甲,逐渐褪去了色泽变得暗淡。时间就是埋在泡面盒子里的种子发芽,逐渐葱郁。时间就是从大汗淋漓,到孩子们能在窗户上呵出一些美丽的图案。时间就是小雪的一盒完整的蜡笔,逐渐变成洒落在房间各处的蜡笔头……这是多么动人而准确的描述啊,时间在整部电影当中充盈着、流淌着,孩子们在无人知晓的角落当中,在残酷又温柔的时间当中,自生自灭。是枝裕和电影中人物命运的走向往往是悲观的,但执着于用苦难的语调去表述故事,往往适得其反,用力过猛反而容易失去了故事的韵味。电影中,这些日常化的美好细节,会消解悲伤,但会增加余味。


观看是枝裕和的电影,你会知道:诗意是抽象又具体的,时间也是抽象而具体的。

 

电影《恋恋风尘》


其实除了真实与诗意,我更想用自由来形容是枝裕和目前的电影。


这种自由首先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成濑巳喜男是是枝裕和最欣赏的日本电影导演,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不会对电影中的人物妄加评判。他们作品中的人物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脸谱化的,不是类型化的,你能从这些电影人物的身上感受到人性的灰度。《无人知晓》中的母亲可爱天真,但她抛弃了孩子寻求自己的幸福;《如父如子》里的父亲良多动过抛弃自己孩子的念头,甚至想掏钱将两个孩子据为己有;《比海更深》里的父亲懦弱无能但十分温柔;《小偷家族》甚至一家子都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每个人也都着自己的私心私欲……这种复杂的人性才是真实,没有黑暗又何来光明呢。是枝裕和不是在电影中做一个审判者的角色,而是这些人物留给观众自己去审度和品味。


这种自由还体现在叙事上,是枝裕和从不会简单粗暴的炮制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从不会妄图把自己的电影当成一剂神奇的解药。小津安二郎说过: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是枝裕和电影往往就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无人知晓》中这些孩子走在路上,一如往常,没有出现什么拯救者的身影;《步履不停》中最后一家人扫墓结束走在返程的路上,远处依旧是大海横流;《小偷家族》中女孩由里回到自己那个冰冷的家,最后趴在栏杆上看向楼外,她在看谁她会如何,都留给我们想象……这种叙事的留白,是邀请观众进入电影的想象,如果你是个耐心的人,总有一些答案会慢慢在你心中显影。是枝裕和的作品总是面向现实,但在生活面前他不会自以为是的提供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他也不回妄图用一部电影就改变甚至拯救世界,他曾说过:电影不是特效药,有这种想法的人是自大和危险的。我更像一个厨师,提供一些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提高观众的免疫力。内心涌现的善意和对现实的警醒,就是是枝导演带给我们的免疫力吧。已故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认为:好的电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是枝裕和的电影就是如此。


电影《奇迹》剧照


2008年前后,是枝裕和先后经历了自己的母亲和如父亲般的合作伙伴安田匡裕的离世,至此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电影之路,他逐渐觉得应该放下「作者」电影的骄傲,成为一个电影「料理人」。因此我们迎来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是枝裕和,他会接下新干线的商业项目《奇迹》,会尝试犯罪悬疑题材的《第三度嫌疑人》,也能够坚持社会视角拍出《小偷家族》,无论什么题材类型,我们都能看到是枝导演在各种限制中寻求更好的自我表达。我相信是枝裕和导演不会灵感枯竭,他是自由的,只要生活不止,电影就不止。


一篇短文,真的难以详尽是枝裕和的导演风格,欢迎各位朋友留言表达你对是枝裕和电影的看法,我将从中选出一位「陈独秀」同学,赠送一本是枝裕和散文随笔集。